您的位置:企业文化>员工风采

又赞腊梅香

发布时间:2017-01-12 09:23:14  阅读:3359

 腊梅虽然不是成都“市树”和“市花”,但其在成都大地上却是不计土质好坏、见缝插针的到处扎根着。每年元旦,这些一点也不艳丽和显得土气的黄色花朵,却在凛冽寒风中为瑟瑟发抖的人们带来阵阵飘香。腊梅吃苦耐寒的性格,确如300年前,那一群群扶老携幼、带着祖宗牌位(此物即是今日四川俗话中的“先人板板”),从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跋涉几千里来到蜀中的“客家人”(其在英语中另外给予配置了专有名词Hakka)。四川在这些“客家人”及其他地区所来移民的共同辛勤劳作下,历经百余年时间,把因战乱导致荒无人烟的土地,重新呈现出了天府之国的丰饶.。这不!又到一年腊梅花开的时节了,在成都阴冷的天色中,唯怒放的腊梅花金光灿烂,独显清贵之气,并且清香浮动,令人欢喜。阵阵腊梅幽香浸染在成都市的街头巷尾。卖梅、买梅、养梅、种梅,成为蓉城浓冬的一段故事、一道风景。而满城尽飘的腊梅沁香,也娓娓地述说着一个个蓉城人爱生活、会生活的故事。面对此景,我在2014元旦写下“独见蜡梅寒中香”等诗句后,于今日又不得不再写如下诗来赞美我们这座“满城尽带蜡梅香”的城市。

  数九寒天北风烈,

  成都市民照开颜。

  西岭峰下踏冰雪,

  锦水岸上嗅梅香。

说明1)蜡梅说明:与我们常说的梅花是两种不同种的植物,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属于樟目中的蜡梅科植物,为落叶丛生灌木,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梅花则属于蔷薇目中的蔷薇科植物,为落叶乔木。

2)成都市区的著名赏腊梅景点推荐a成都杜甫草堂---草堂里有许多腊梅树,此时园内的腊梅开放,似乎再与杜甫履行某种千年之约。金黄的腊梅花上凝着水珠,分外嫩艳。。。b成都幸福梅林---幸福梅林占地好几百顷,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沿湖依山遍种梅花。其中的《精品盆景》、梅花诗廊、梅花知识长廊都值得仔细欣赏。幸福梅林的精品盆景园很有特色。许多盆栽以深山野蜡梅古桩头经过六至十年嫁接培育而成,古梅老苍劲、其枝虬曲万状。花蕾疏密错杂,形态万千。

3)“客家”(Hakka)与四川的说明:“客家”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客家人以粤赣闽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四川、湖南、香港、海南、浙江、澳门等省区的18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5%;约1000万分布于除中国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客家的人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社会进步。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客家的说法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的千年传统特征是: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在明末清初时期,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几乎“十室九空、千里荒芜天府之国呈现杂草丛生、虎豹横行的荒凉景象。清朝政府采取了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到四川等措施,垦荒复耕、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粤赣闽客家人聚居地自宋元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至明末清初当地人口已显膨胀。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恶劣自然环境,可耕之地严重不足,水旱灾害又频繁,不时闹饥荒。在大约1680年到1800年间,朝廷奖励移民垦荒的政策和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状况,吸引了大批粤赣闽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入川垦荒、创业、建家园,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客家人从此在四川繁衍生息。此一现象又被称为客家人迁徙史上的西进运动。这些粤赣闽客家人溯长江而上入川后。在川东驻垦若干年后,再分北上和西进两条路线迁徙。北上路线由川东向广安、仪陇、巴中方向移动,西进部分在泸县、富顺、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相当长时间后,其中一部分顺沱江流域而上到川西垦殖创业。入川客家人中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川南和川西地区,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是现在四川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粤赣闽地区的客家人千里迢迢迁入被崇山峻岭环绕的四川后,带去了很多外来的物产种类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四川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薯、玉米、南瓜、番茄、土豆、洋白菜、四季豆、辣椒等粮食蔬菜作物从外国传入广东、福建后,由这两省的客家人引入四川,客家人还把原产于国外的烟草、柠檬和产于福建、广东的广柑、桔子、甘蔗、柚子、桂圆、荔枝、黄麻、木棉等经济作物带入四川,改善和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客家人带去苎麻种植和麻布生产技术,开启了四川种麻的历史,如今客家人聚居的隆昌麻布生产仍名闻遐迩;带去蓝靛和烟草种植技术,带动了四川印染业和烟草业的发展;甘蔗最先由客家人在内江试种成功,之后沿沱江推广,后来形成以沱江流域为中心的制糖业基地。此外,客家人对四川所在地的集市贸易、活跃经济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酿豆腐、盐鸡、九斗碗等客家特色菜肴丰富了四川餐饮文化。梅县、兴宁、五华等地的客家人迁入四川后,带去了每年春季办灯展的习俗,不久风行巴蜀大地,后来演变成远近闻名的成都青羊宫灯会和自贡市恐龙灯会。四川客家人中曾涌现出朱德、郭沫若、韩素音、刘子华等一批名人。由于四川与客家的关系,四川省成都市的洛带镇于200510月举行了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当然,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移民巴蜀的客家人后代也逐渐放弃了“客家话”而改说“四川话”。但在一些称呼上却仍然保留了客家话的原音,如:“外公”称呼为“毑公”(此“毑”字属于生僻字,其汉语拼音为:jie皆) ,外婆 称呼为“ 毑婆”(“毑”jie皆);“爷爷”称呼为“大大”(dada),“奶奶”称呼为“甲甲”(jiajia);“大伯父”称呼为“太爸”(tai-ba);“公鸡”称呼为“鸡公”;“热闹”称呼为“闹热”(闹臬);“力气”称呼为“气力”(势力)...

    (4)“四川话”的说明: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红巾军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今湖北省随州人)带其领队伍进入四川,并定都重庆建立了统治四川15年的“大夏”农民政权,由于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故湖北话就成为了当时四川的“官话”。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以此“湖北话”为基础的语言就逐渐演化为了今日的“四川话”。


                                                               总工办   蓝天


2015 版权所有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工程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ww.huashiaz.com

2015 公司地址: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马鞍西路9号 邮编:610081 电话:028-83333870 传真:028-83333870

E-mail:admin@huashiaz.com 信息中心: 028-83334952 备案编号:蜀ICP备140005号

技术支持:成都指南针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