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业文化>员工风采

汉家陵阙今何在?芦山城外石马坝——感悟芦山“大汉”文化遗存

发布时间:2015-04-13 15:00:36  阅读:3142

 2014年国庆节上班后第一天,我与公司领导李总工一同去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工地现场解决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去芦山,当汽车驶到飞仙关时,我就在头脑中搜索着除根雕以外的其它芦山特征。突然,“樊敏阙”三个字出现在我脑海中,这是我三十年前在一本介绍中国古建筑书中看到的一个东汉时代的著名陵阙。由于此阙是我国仅存的几座保存相对最完好的汉阙之一,所以给我留下了较深刻印象。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樊敏阙,位于芦山县沫东镇黎明村(俗称石马坝)飞宝公路东侧,是东汉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遗存。其修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由于历代的注意保护,虽然经历了1800年,目前仍现在有:左阙、碑、石兽三具、兽胚一具、石龟一具及右阙部分残件。其保存最好的左阙由结构基本相同主(母)、副(子)两部分组成。自下至上分为座、壁、楼(斗拱层)、檐、顶五部分。自座以上,主阙由十三层石料、副阙由七层石料仿木结构镌刻叠砌而成。主阙全高5.32,副阙全高3.31。主阙为四阿式层顶,脊部作扁圆筒状,脊顶为一半圆含绶雄鹰。檐盖上下刻圆条状之垅椽,椽头刻瓦当。檐盖下面刻日月星辰。楼部转角处刻圆雕角神。在正面残存的一幅石画象为反映汉代时期云南永昌郡古哀族族源神话的《哀牢夷九隆氏龙生十子图》(墓主人樊敏曾官任东汉朝代的永昌长史),其在国内现存汉代画像中具有独特题材性。主阙楼下正中浮雕刻的是饕餮含蛇图,副阙正背面楼下刻的是西王母和玉兔图,其均为珍贵的汉代画像作品。与当今墓不同,樊敏阙并非:“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在其后方还立有一块“樊敏碑”,碑身由整块红砂石构成,高为3,宽为1.26,厚度为0.27。碑底嵌植于一块巨形昂首行进状的石龟背上,连其底座的通高共为3.4,为汉代石碑成熟期的巨形作品,其以为座(龟趺)方式在汉碑中是极少见的。“樊敏碑”上用篆文额题《汉故校领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个字,其下方另刻有汉隶书字体的碑文558字。虽经1800年的风霜,上述碑文至今仍可通读。并且此碑文字体还同时具有“结体丰茂,笔兼方圆,体极匀整”的特征,有较高书法价值。而“樊敏阙”旁的大型圆雕石兽,则体量巨大,造型雄浑矫健、形态如狮如虎,或有翼或无翼,或双角或独角,均前足踏物,作昂首行进状,给人一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雄风气魄。由于经历了1800年历史光阴仍能保存较完好,樊敏阙和樊敏碑及石兽也成为了珍贵的大型东汉石刻文物,是我国汉阙、汉代石刻和汉化石兽的典范,并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美学、建筑学、书法、雕塑等学术研究价值,在中国汉代文化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作用。由于上述特点,其也被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誉为“汉魂”、“汉艺精粹”。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在汉文帝陵墓前,面对其地面上破残陵阙所写的最著名唐词——有“百代词祖”之称的《忆秦娥·箫声咽》中的下半首。随着岁月流逝,当年李白在长安城外霸桥边看到的汉文帝破残陵阙,在今日已无法见到了。那么我等现代人如何要想看一看,在汉朝曾代表身份地位而屹立在宫门外和陵墓处的建筑标识---“阙”,并再体验下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境时,又该去何处呢?答案是:芦山樊敏阙。

 学习过中学语文和历史课的人都知道,汉代是一个使中华文明彻底定型的王朝,其通过采用秦朝政治体制和在楚文化思想基础上融汇齐、鲁、燕、赵文化等方式,开创采用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为“国教”,从而形成了延续二千多年而从未中断的“汉文化”,及以这种文化为依托的地球上最大的人种群——“汉族”。与秦朝只有军事征服成就不同,汉代由于其博大包容的社会性质,从而使整个王朝快速地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空前繁荣时代。其仅仅在建立200年后,就成为人口就达到5767万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成为了屹立在亚洲东方,与以地中海为内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人口700万)并列的世界两大帝国。而汉代时创造发明的“纸张”、“植物嫁接”、“温室栽培作物”、“隶书汉字”、“中医理论”、“政府出资办学校”、“妇女出嫁后仍具有娘家财产的继承权力”、“百姓由‘家族’为中心制改以‘家庭’为中心制”、“骑马时的脚蹬”、“吊桥”、“手推车”、“政府官员推荐及考核制”等至今仍被现代人使用。由于取得上述震撼人类文明史的辉煌业绩,以至其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在匈奴郅支单于忘恩负义残害护送其做人质儿子回国的汉朝使者后,所发出的怒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成为几千年中华文明体系中最强、最“牛”、最霸、最豪的一句话了。但是近40年来,由于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文物的雄壮气魄,从而使我等现代人逐渐变得“ 只知有‘秦’,不知有‘汉’ ”了。忘记了秦朝仅是个只有军事征服成果,没有文化思想(甚至是消灭文化思想)及人民生存理念和灭绝天理的残暴法西斯帝国;忘记了是汉朝拯救了因秦暴政而导致几乎灭亡的中华文明体系。故我等今人,不能因为出土了几个壮观的兵马俑,就“厚秦薄汉”。而我们如要感怀大汉文化,穿越时光的最感性方式就是,览阅汉朝文物。而我们生活工作的天府大地却正是中国的汉代文物之乡。如象汉阙文物,除了我本文中介绍的芦山樊敏阙外,其它著名的还有雅安的高颐阙、渠县的冯焕阙和沈府君阙、绵阳的平阳府君阙以及近年来才出土的重庆忠县乌杨阙。而秦朝与汉朝命运差别巨大的结局也说明了儒家思想中“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执政铁律的英明和远见。

 尽管自汉朝以来,中华文明在她二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内忧外患、朝纲更替,无情地破坏和毁灭了一个个兴盛昌隆的王朝及其臻于完美的文化技艺,但是她在不断的挣扎和复兴中,完整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发展和完善了维护一个古老国家、古老文化生存的永恒精神,并通过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博大包容力,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了在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还在发源地被传承着的文明。这是一个伟大、深厚、历万古而常青的文明,而使这个文明能与周围其它文明不同,产生类似“由猿变人”的关键革命性进化动作-----“直立行走生活方式”的朝代就是:“大汉”王朝。

 公元2013420日北京时间802分,就在造成69226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上万亿元财产损失的汶川大地震即将过去5周年,以及其惨烈景象所带来的痛苦将被时间抚平之时,四川人民又迎来了“4·20”芦山7级大地震。面对上苍对西蜀大地的如此不公和无情,灾区人民没有“长叹息以掩涕兮,独怆然而泪下”,而是积极进行了自救和重建家园。同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国家对灾区重建也给予了巨大投入。作为四川省第一大建筑企业,我们四川华西集团也有幸承担了部分灾后重建工程。在感谢政府对我们高度信任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把灾后建设工作做好。并坚决摒弃自1000年前五代时期在蜀人中所形成,“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花间词”风式犬儒人生观。同时发扬好我们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把工作做得比地震发生前还要好。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房屋建筑施工工作,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涉及到用房者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保障问题。我们应具有“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是为你、为我而鸣!不要问地震为谁而震,它是为你、为我而震!”的以天下为已任精神来做好建筑施工工作。因为地震是不可控的,但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是可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芦山这个中国“大汉文化”瑰宝屹立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司马相如(这位大汉鼎盛的精神号手,使“赋”这种文学体达到了登峰造极)、陈子昂(这位唐诗的奠基人一扫南朝萎靡纤弱之音,开辟了盛唐诗歌发展的道路)、苏轼(他开创了一代词风,使词达到了大气磅礴,豪放刚劲,惊心动魄的状态)、郭沫若(他以自己在新文化建设,新文学开创的巨大贡献和对中国现代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大胆实践和模式建构,获得了里程碑的意义,并被视为与中国现代圣人鲁迅有同样成就的人)和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国家拉上富强的康庄大道,其改革开放的理论有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得以昌盛发达,人民得以温饱和走向富裕,并巨变中国,改变世界)等辉煌人物的天府大地。

有道是

平羌江水万古流, 樊敏石刻千秋矗。

汉家陵阙今何在? 芦山城外石马坝。

    ----谨以此文献给奋战在芦山灾后重建工地上的辛苦战友们!

 

 

                                          蓝  天

2015 版权所有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工程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ww.huashiaz.com

2015 公司地址: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马鞍西路9号 邮编:610081 电话:028-83333870 传真:028-83333870

E-mail:admin@huashiaz.com 信息中心: 028-83334952 备案编号:蜀ICP备140005号

技术支持:成都指南针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